俄否认特普9月将在北京会晤有何意味。7月20日,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面对全球媒体镜头,明确表示普京与特朗普9月在北京的会晤传闻纯属虚构。尽管普京已确认出席9月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,且特朗普的名字被英国《泰晤士报》等媒体热炒为潜在来宾,但佩斯科夫仅淡淡回应称“时机尚未成熟”。
俄方的态度尤其值得玩味。就在五天前,特朗普向莫斯科发出最后通牒,要求俄罗斯在50天内与乌克兰达成停火协议,否则将面临100%的惩罚性关税。当西方媒体屏息等待克里姆林宫的激烈反应时,普京选择派遣外长拉夫罗夫直飞北京与中国外长王毅面对面交流。这一静一动的反差,揭示了大国博弈的深层棋局。
特朗普的“50天停火令”看似强硬,实则暗藏玄机。白宫会见到访的北约秘书长时,他高调宣称将对俄罗斯实施严苛关税制裁,甚至扬言连带打击俄罗斯的贸易伙伴。然而,莫斯科的回应却异常冷静。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嘲讽这是“政治作秀”,克里姆林宫内部人士指出,美国国会原本推动的是500%关税,而特朗普的版本缩水至100%,还给足了50天缓冲期。这种“高高举起、轻轻放下”的手法,暴露了美方色厉内荏的本质。
更关键的是,普京曾透露俄军夏季攻势将在60天内达成目标。特朗普的期限比普京的计划还多出10天,与其说是施压,不如说是默契地为俄军攻势留出时间窗口。当乌东战场炮火连天之际,这份通牒更像是“战术配合书”。
普京与特朗普的“见面疑云”贯穿了整个2025年。年初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便高调宣称两人会晤“正在安排中”。2月中旬,他向媒体透露可能“很快在沙特会面”。然而局势发展出人意料。2月底特朗普突然批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,3月底公开表示对普京“感到失望”,5月升级指责普京“疯了”。7月,特朗普再次转向,一面加大对乌军援,一面通过最后通牒为谈判留门。
这种摇摆背后是美俄关系的结构性矛盾。克里姆林宫拒绝特朗普参加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的请求,却给予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活动最高规格礼遇。普京的战略重心明显倾向东方。
特朗普的“停火通牒”看似强硬,实际上暴露了美国战略的困境。一方面他承诺“将尽一切可能促进和平”,另一方面却批准向乌克兰输送包括“爱国者”导弹系统在内的新一批武器。克里姆林宫发言人点破:“华盛顿的行动持续与其宣称的目标相悖”。
战场态势也使通牒显得苍白。俄军在乌东的夏季攻势已进入关键阶段,哈尔科夫方向推进顺利,乌军士气低迷。此时暂停无异于让出战略优势。普京宁愿顶着关税威胁也要打完手中的牌。
佩斯科夫的表态揭示了俄方底线:希望尽快将乌克兰局势转入和平轨道,但这需要时间和艰难的过程。莫斯科要的是确保战略成果的安全协议,而不是美方设定的急就章式停火。
7月中旬,拉夫罗夫结束平壤行程后直奔中国,与王毅进行一周内的第二次会谈。这种高频互动传递出清晰信号:东方是俄罗斯的外交重心。9月,普京将访问北京四天,出席上合组织峰会、抗战纪念活动,并与中方举行高层会谈。这种充裕的时间安排,与拒绝特朗普在莫斯科胜利日露面形成鲜明对比。
当被问及是否邀请特朗普参加纪念活动时,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目前没有相关信息。这种外交辞令背后是中国对国际规则的坚守——反对单边胁迫,主张政治解决危机。
某些西方媒体渲染的“新G3时代”论调本质上仍是冷战思维。中方立场始终清晰:坚持多边主义框架,主张所有相关方共同参与谈判。王毅与拉夫罗夫会晤时再次强调,中国反对非法单边制裁,支持一切促谈努力。
耐人寻味的是特朗普政府对华态度的微妙变化。在对俄发出通牒的同时,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与王毅在吉隆坡会晤。这种双轨并进的外交操作暴露出特朗普政府既想施压俄罗斯,又需借重中国稳定局势的矛盾心态。
北京9月的日程表成为大国关系的试金石。普京的四天访华行程塞满了上合会议、抗战纪念和双边会谈,却没有为特朗普预留时段。拉夫罗夫旋风式访华与中国外长的一周两次会晤密度,无声宣告中俄协作的深度。
当西方媒体还在热炒“普特会”的可能性时,莫斯科早已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平线。第三轮俄乌谈判的场地已选定伊斯坦布尔,战场上的枪炮声终将在谈判桌前沉寂。北京的角色始终清晰——不做选边站队的“调停者”,只做公平公正的守护者。这种战略定力正是百年变局中最稀缺的智慧。
悦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